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观音菩萨第一道场,为何花落中国普陀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2 08:07:38    

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原因的。

这肯定有天时、地利、人和等不为人知的秘密。

道场,泛指供佛、礼佛、祈祷或修行、学道、弘法、教化的处所。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全世界信仰观音菩萨的人很多,全世界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也很多。不说中国大陆、 台湾、香港、澳门,也不说远在天边的世界其他国家,单说与中国比邻的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尼泊尔、泰国、越南、阿富汗、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信仰观音就十分流行。那么,观音菩萨第一道场,为何花落中国浙江普陀山呢?

可以从四个维度予以探究:

佛意

《华严经》为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于菩提树下为五比丘僧及文殊、普贤等大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说。其中载明善财童子南游,一生参学修行,入普贤三昧,证入毗卢性海。

经云:“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陀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静,华果树林皆遍野,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

普陀山古称补陀洛迦。佛陀住世时就开示了,也算是“顶层设计”。由此可见,佛意,观音菩萨住在普陀山并成其为道场。

天意

普陀山岛形岛貌,是天然形成的,天生如此,没有人工的痕迹。普陀山相对北方而言,地处南海,实为小岛礁,只有12.5平方公里。除了岛名佛经有记载外,普陀山如苍龙卧海,四面环水的独特地理特征与佛经描述的高度契合。

普陀山是海上仙山圣岛,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年代,人们朝觐普陀山是艰难的;就算拥有现代交通条件,去普陀山也非易事,但是,跋山涉水、勇毅前行,终将到达彼岸。这,应是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的,另一非凡意义。

世界之大,岛屿之多,年代之久,高人之众,按图索骥,精挑细选,普陀山就自然地历史地脱颖而出,可以说天意使然。当然,佛经记载的小岛的外部特征,可能是印度临海的某一岛屿。但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在印度中断600多年。

圣意

佛教传入中国后,普陀山逐步有了观音信仰。普陀山成为专供观音菩萨的道场,历代王朝的肯定、皇帝的勅封钦定,起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梵僧来普陀山传教,在参拜潮音洞时,又见观世音菩萨现身。

唐、宋、元、明、清等,均有官方朝拜普陀的记载。宋朝,尤其火爆并起了决定性作用。

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的先河。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

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圣上,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道场。

一朵莲花 一心献佛

民意

观音菩萨信仰的主体是信众。

信众参与、人心向背,是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道场的,充分必要条件。千百年来,不辞辛苦,朝普陀的香客、游客,往来穿梭,有增无减,大有爆棚之势,不论酷暑严寒、巨风狂潮。这是信众的力量,也是信仰的牵引。这主要得益于普陀山厚重的观音文化沉淀。

普陀山处处皆景,景景皆禅。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普陀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佛山、观音山。能够吸引香客、游客,一而再、再而三地奔向普陀山的,还有海量的神奇传说,诸如:

天竺僧人潮音洞前燃指见观音、慧锷与不肯去观音院、遇险的宋朝使团祈祷化险为夷、孙中山游普陀山奇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