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元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中元节又称“鬼节”,曾和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共同构成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因为种种原因,中元节逐渐走向没落。我们在抵制封建迷信的同时,也不应该遗忘节日中蕴含的感恩和传承。
中元节与佛教超度亡魂的盂兰盆节为同一天,因此中元节具有一定的宗教性质。
中元节它源出于道教,道教说法主要是据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卷四《七月十五习》所引的一段材料:七月十五,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人间,分别善恶。诸天圣众,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传录,饿鬼囚徒一时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献于玉京山。采诸花果、珍奇异物、幢幡塞盖、清膳饮食,献诸圣众。道士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
现在民间流传说法是中元节是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以及十月十五日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乃元宵佳节,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会”是同一天。“盂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佛教传说,目连(目连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念《孟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做孟兰盆以祭其母。近代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尝新的含义,也是盆祭的遗风。
佛教认为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唐宋时期的中元节盛会
唐宋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繁荣鼎盛的时期,此期的中元节吸收了释、道、俗三家的精华。
唐代的七月十五,佛教的盂兰盆会颇为盛行。道教中元斋会后来居上,从佛教那里分得了七月半节的半壁市场,并在节日名称上逐渐占据优势,中元节成为通行的称呼。
到了宋代宋代,佛道两家皆服务于俗世的祭祖荐亡活动,该节日真正世俗化。这也符合当时“三教合一”、“三教趋同”的发展潮流。
而且古代中元节的游乐设施可比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意思得多。在节俗内容上,除了祭祖荐亡外还发展出了一系列娱乐项目:赏月、泛舟、张灯、放灯、戏曲演唱……后世所有的中元节俗基本都可以在此找到源头。
三、中元节的传说
中元节其实深深植根于我国古老的民族传统中,中元节的萌芽可以追溯传说中的夏朝甚至更古老,它和远古的“跳月”习俗有关。远古时期的氏族男女每逢月圆——月亮女神的苏生之夜都要集会于广场,举行歌舞庆典,也就是“跳月"。这种习俗源于远古的月亮崇拜,视月亮为时间、生命女神(或男神)是远古时期的一个具有世界普同性的文化现象。
四、唐宋诗词的中元节
唐宋两朝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的顶峰。作为我国诗词巅峰时间,唐宋两朝流传下来了许许多多关于中元节的诗词。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民情风俗的传统,《诗经》中的“国风”就记录了不少当时的民风民俗。汉时期有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到唐代,更是正式设立过“观风俗使”。
唐宋时期的中元节究竟有多热闹?唐朝时,中元节除了祭祖、感恩,中元节也已经娱乐化。
陈元初的《忆长安·七月》写了七月的长安七夕、中元节的街上依然是热闹非凡:
忆长安,七月时,槐花点散罘罳。
七夕针楼竞出,中元香供初移。
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迟。
李郢的《中元夜》写出来江南地区中元夜人们游乐赏月的热闹情景: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唐代的中元夜赏月要比八月十五热闹得多,而且中元节还是文人们的雅事。严维的《中元日鲍端公宅遇吴天师联句》一群文人和一个有名的道士(吴筠)进行联句“游戏”,(联句是古代作诗的一种方式,是指一首诗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每人一句或数句,联结成一篇)俨然是一个小型的聚会:
道流为柱史,教戒下真仙。——严维
共契中元会,初修内景篇。——鲍防
游方依地僻,卜室喜墙连。——谢良辅
宝笥开金箓,华池漱玉泉。——杜弈
怪龙随羽翼,青节降云烟。——李清
昔去遗丹灶,今来变海田。——刘蕃
养形奔二景,炼骨度千年。——谢良弼
骑竹投陂里,携壶挂牖边。——郑概
洞中尝入静,河上旧谈玄。——陈元初
伊洛笙歌远,蓬壶日月偏。——樊珣
青骡蓟训引,白犬伯阳牵。——丘丹
法受相君后,心存象帝先。——吕渭
道成能缩地,功满欲升天。——范淹
何意迷孤性,含情恋数贤。——吴筠
而且唐朝的中元节大家还放假!放假!中元节被唐朝官方认可并列为法定假门,也充分说明了它的重要性。敦煌所出的《大唐(元和)新定吉凶书仪》中的假宁令:“三元吊,正月十五日上元、七月十五日中元、十月十五日下元。右件上(中)元准令各休假三日,下元日,休假一日。”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所载大历四年(769年)七月十三日敕有“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目,宜准旧例休假”。《唐语林》卷七载:“大中十二年七月十四日退朝,宰相夏侯孜独到衙门。……时中元休假,通事舍人无在馆者。”由此可见中元节在唐朝时十分被重视的节日。
到了宋朝,中元节的意义活动习俗比唐朝更加丰富。宋朝时期的中元节是没有宵禁的。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载:“本朝太宗时,三元不禁夜,上元御乾元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后罢中元、下元二节,而初元游观之盛,冠于前代。”当时的中元曾像上元一样“不禁夜”,而唐朝还需要“宵禁”。
宋代的中元节,还有赏月的活动。宋代刘过的《上益公十绝为寿·丹桂》就描述了中元节赏月的情景:少壮堂奏捷功。浮香仙籍继继家风。年年占得中元景,一颗冰轮照九穹。
伴随赏月,宋代又发展出了中元泛舟的活动。苏轼的名作《前赤壁赋》作子壬戊年(1082年)的七月既望,此时就正值中元节。
宋代词人叶梦得的《定风波》(七月望,赵俯置酒,与鲁卿同泛舟登骆驼桥待月)也记录了泛舟此事:千步长虹跨碧流。两山浮影转螭头。付与诗人都总领。风景。更逢仙客下瀛洲。袅袅凉风吹汗漫。平岸。遥空新卷绛河收。却怪姮娥真好。须记。探支明月作中秋。由此可见在宋代中元节泛舟已成常事。
南宋以来,中元节有放河灯之举。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云:“七月十五日,…….后殿赐钱,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开启了后世放河灯先河。
在唐代佛寺举行盂兰盆会,普通百姓也前往斋供,为父母及先祖祈福。皇家财力雄厚,可以在皇宫中设内道场。
到了宋代,“盂兰盆”走出寺院加入到了老百姓的祭祖活动中和俗世的祭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东京梦华录》云“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老百姓们自己做简易的盂兰盆,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另外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视盆倒所向以占气侯”,盂兰盆又被开发出了新的功能,其中不乏娱乐色彩。
除了大家在电视剧里常见的赏月、泛舟、放河灯这些活动,宋代还有张灯、放灯、目连戏、化生等活动,令人目不暇接。
而且宋代也沿袭了唐代的休假制度。《官品令》是宋仁宗在位期间的法令,其中有关于中元节休假的记载:天庆、先天、降圣、干元、上元、长宁、夏至、中元、下元、腊等,各给假三日。
结语:
中元节作为曾经隆重兴盛的节日,如今已经没落。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古诗词中看到唐宋时期那灯火通明的街道,攒动的人群,祈福的河灯,精彩的目连戏等。这些永远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关文章
枪手,古时候叫捉刀,意思是为别人代写文章。枪手一般都是有才华但贫寒之人。唐朝有个马周,为别人捉刀,却意外得到皇帝赏识,入仕做官,后来竟然爬到宰相的高位。马周堪称古今第一枪手。两唐书记载,马周是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人,自幼父母双亡,成为孤儿。马周虽然家境贫寒,却酷爱读书,长大以后,满腹学问,善写文章,但
2024-11-21 11:46:57我国的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名雕”。 其它种类如: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桦木雕、泉州彩木雕……这些木雕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有的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
2024-11-21 11:32:15有不少职工在选择入户佛山的理由时,基本是与就业、居住以及广佛同城等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在佛山不同户籍的类型中,包含了集体户和家庭户等,其中有部分职工在申请入户佛山期间是没有购买房产的,因此也会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正常办理入户的手续,如下:佛山户籍的类型个人户指的是职工在佛山有合法稳定的房产,且在申请入户期
2024-11-21 11:17:27----前言----说起养老金并轨这事儿,咱们得聊聊现在个人养老金是怎么算出来的其实挺简单的,就两大块: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来,我给你细细说道说道。先说基础养老金吧,这个得看你退休那年,当地上年那些在岗职工一个月平均赚多少钱,再加上你自己的缴费工资(这个工资是按一定比例算出来的,叫指数化月平
2024-11-21 11:02:48在现代家庭生活中,人们对于家居清洁和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于三口之家来说,是否有必要购买除螨仪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健康因素对于有孩子的三口之家,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孩子的皮肤通常较为娇嫩,抵抗力也相对较弱。螨虫作为一种常见的过敏原,可能会引发孩子的皮肤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而且,孩子在睡
2024-11-21 10: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