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宋朝-庙宇-福建陈太尉宫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0 08:23:14    

简介:据《罗源县志》和《曹峰陈氏宗谱》记载,陈太尉宫始建于公元909年,建造者为陈苏。陈苏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生于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自幼勤学好问,颇有才华,龙纪年间(公元889年)登进士第,后随闽王审知入闽。唐末,陈苏为避叛乱,举家南迁定居罗源中房曹湾,成为罗源陈氏开基始祖。陈苏竭力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动乡人开荒种茶、种桑养蚕;创办乡校,供当地群众子弟就读;提倡敬老、尊贤、爱幼。同时,陈苏还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技术为乡人治病,其仁心仁德,声名远播,呼为“高行先生”。贞明元年(公元915年),陈苏去世,入祠奉祀,改称“高行先生祠”。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陈苏被敕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抗金有功,18岁战死沙场,被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并予以扩建,改名“陈太尉宫”,此后多次重修、扩建。

2001年6月25日,陈太尉宫作为宋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位置: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




年代: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后又经多次重修、扩建,是一座融合宋明清三朝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古代建筑。

面积:现陈太尉宫由门楼戏台(清)、两侧配殿(明、清)、正殿(南宋)组成,建筑面积1155平方米。

布局:陈太尉宫曾多次扩建,坐西向东,偏南十度,现存的建筑物分为宗祠、正殿、左配殿、右配殿和前殿等5大部分。按年代可分为五代、南宋、明代和清代。

正殿建筑面积为394.17平方米,斗拱硕大,古朴大方。神殿主祀“英惠侯王和杨氏夫人”,其建筑展现五代和宋代风格。右配殿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建筑面积180平方米,雕梁巍栋,具有家庙建筑的风格。神殿主祀陈太尉,温、康元帅,张、李元帅。左配殿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现存是清咸丰六年建筑物),主祀天仙圣母太后、元君临水、陈林李三夫人。前殿位于正殿前方,是戏台与华表栏连为一体,建于清咸丰六年,占地面积为324.83平方米。戏台与正殿之间为120平方米的花岗石天井,作为采光和观众席,戏台左右两侧建看台,分别与左右配殿相连,前殿四角屋檐高翘,蔚为壮观。

建筑形制:

前殿由门楼、戏台组成。大门结构独特,面阔五间,据记载是清咸丰年间所建,正间为门廊,廊左右砌八字屏墙,门廊上方由斗拱组成藻井,廊前檐下为七层如意斗拱连叠,上承歇山顶屋盖,翼角翚飞,古朴大方。门两侧石柱上嵌着一幅对联:“神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虬松倒插长标斗里显威灵”。

戏台为单檐歇山顶,与门楼连为一体,飞翼高翘,上有八角形藻井,沿口嵌着花鸟等图案的雕板。戏台中间平时是过道,演戏时将木板铺设对道之上。戏台两侧有包厢,与南北配殿相连。

戏台中间的过


从正殿看戏台

南北配殿均面阔三间,进深六间,单檐歇山顶,由20根梭形柱支撑抬梁式梁架,明间上方六角形藻井以斗拱装饰,雀替刻卷草云纹。其中南配殿瓜柱、斗拱等处雕刻的花纹更为精细繁缛。

北配殿

南配殿

正殿建筑面积近四百平方米,有二十八根立柱,为鼓圆形状,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钉子,为“江南瑰宝”。正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14.10米),进深五间(21.22米),其中明间间阔6.80米,木构架中保留有早期构件。据现状分析,抬梁式构架的原构,进深应为四间八架椽,南宋扩建时将后金柱位置后移,并向后扩展一间二椽,改为十椽屋,梁架随之变动,屋脊也相应抬高;清代扩建时,又于殿前加建轩廊一间,构成现状。36根梭形柱硕大、齐平。拱头卷杀无瓣。柱头不柏枋,阙额出头,垂直搭交,且垂直平截。垂拱素枋重复叠置。尤其是大屋架采取以山面横架铺作支撑架两道大额枋,不用内柱,其上再安重拱分别支承前后两中平椽缝上的梁架的做法,中结方形藻井,层叠有致,别具一格。阙额、额栿、乳栿、四椽栿及平梁,截面近圆形,几乎是采用原木搭建,为宋代福建地方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


价值:

陈太尉宫是一座融合宋明清三朝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古代建筑,成为文物专家眼中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也是福建最早的民间宗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