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果戈里大街旅游攻略(哈尔滨的第二条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9 11:01:49    

哈尔滨印象之三

冰雪节期间,两个南方小伙子拉着旅行包,站在哈尔滨一曼街老三中门前,举着手机看地图导航,寻找果戈里大街。他们刚刚逛完中央大街,要抢在夜晚上火车之前,再品味一下“果戈里大街”的风姿。应该说,这两个“小土豆”的冰城旅游功课做的很充分,因为在哈尔滨洋味最充足的街道中,果戈里大街堪称第二条中央大街。

笔者在上一篇《为什么说哈尔滨南岗住的是神?》(可点击头像回看)中曾讲过,按照俄罗斯设计师对南岗的城市规划,大直街以北、红军街(现名)以东为商业区,大直街以南、中山路以东为外国人居住区。这就从城市规划和建设上注定了红军街—中山路东侧为高端商业与居住区的地位,而在这一线中,发展最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果戈里大街。

其实,与商业繁华的中央大街相比,果戈里大街更应该是一条文化名街。尽管这里有以秋林公司为龙头的百年老店。

1938年的哈尔滨秋林公司

  大街西边南侧,有建于1904年的东清铁路中央医院,这组俄式建筑群,在榆树的绿荫衬托下,构成了一派远东亚细亚的田园风光。当年附设在中央医院的原中央电话局,建筑外形像中世纪城堡,体现着浪漫主义的格调。

大街上的老影院——“基干特”电影院(现为亚细亚电影院),曾经是中国最豪华的电影院,它带有古希腊古典复兴式建筑的廊柱,味道与现代建筑迥异。

当然,果戈里大街最引人注目的还有建于1912年的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教堂位于士课街与革新街交口,钟楼上的帐篷顶与主体上部的洋葱头顶相呼应,是座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俄式建筑。

  流连在果戈里大街上,酒吧、餐吧、网吧、茶吧、迪吧、书吧、歌吧、画吧等“吧文化”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俄罗斯河园、印度街也飘着异域文化的色彩。

俄罗斯河园

  一辆老式有轨电车,再现了昔日“摩电”风情。

老式摩电车(有轨电车)

与风情万种的街道不同的是,它的街名一直在变来换去。

  果戈里大街始建于1901年,是哈尔滨较早形成的一条老街道。这条大街原来是两条街,一条叫果戈里街,另一条叫新商务街。“果戈里”在百年前能被命名为城市街道名称,是因为他曾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当时的道里区、南岗区很多街道都是俄文名称,其中大多以俄罗斯名人命名,后面我们可以专题介绍,欢迎关注。

1924年中苏建立外交关系,作为哈尔滨城市来源的中东铁路由中苏两国共同经营管理。随着时局的发展,东省特别区开始从中东铁路公司逐步收回哈尔滨城市的管理权。第二年3月,东省特别区警察总管理处开始部分更改哈市原俄文街道名称为中国街名,新商务街被更名为义州街,果戈里街根据音译改为国课街。

1958年,为纪念毛主席视察哈尔滨时题词“奋斗”,义州街和国课街合并改称奋斗路。2003年6月,哈尔滨市政府出台“奋斗路环境综合整治”的提档升级规划方案,依托果戈里大街地域优势,着力打造俄罗斯风情,拟将“奋斗路”改回到原来的“果戈里大街”。

  然而,这次改名却费了些周折。按管理权限,街道名称的改变需要报请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当时,哈尔滨已经做好充分准备,果戈里大街新的路牌都做好了,但改名还没有得到上面的批准,原因是改名的依据不足。为了弄清果戈里大街的来源,省社科院主办人员翻了大量资料,写成文章,证实奋斗路原来就叫果戈里街,只是后来根据音译改名时不太准确,叫成了国课街。有了确凿证据,到2003年9月,“奋斗路”终于被批准改名叫“果戈里大街”,哈尔滨的街道改造也遂了一桩心愿。“果戈里街”百年过后转了一个圈,又迎来新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