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校园里丨红山根小学:这场春耕劳动实践有声有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3:08:00    

红山根小学

这场春耕劳动实践有声有色

种下未来。

为传承耕读文化,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农耕活动中,增强对农耕的认识和理解,养成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4月17日,红山根小学开启“春回田畴耕启新程”春耕播种节暨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还特邀农业专家赵恢,草场街小学、白银路小学部分师生,共计900余人参与。

师生携手开启春耕破土仪式

一场极具仪式感的“耕启新章・礼赞沃土”启动仪式,拉开劳动教育与农耕文化传承的序幕,引领师生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未来。

活动伊始,四年级学生以童声诗诵《春天的第一粒种子》率先奏响春耕序曲,孩子们清澈的声音饱含对土地的深情,传递着对生命萌芽的期待,瞬间营造出了生机勃勃的春日氛围。

随着激昂的鼓声响起,六年级学生擂响春耕号角,全体同学以铿锵有力的呼号唤醒沉睡的土地,展现出向春而行的蓬勃朝气。6位特邀的“春耕使者”为学生授农具种苗,将劳动实践的使命稳稳传递到每位学子手中。

在破土仪式环节,农业专家赵恢老师及师生代表作为春耕使者,默契协同,完成破土仪式。启动仪式后,学校安全办王立龙主任结合劳动实践特点,围绕农具规范操作、田间作业安全、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耘梦田间青苗初绽

在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师生共同参与燕麦、青稞、玉米等15类作物的种植养护,将劳动教育融入春日耕作,在实践中践行“五育并举”理念。活动现场,粮食作物种植区成为农耕文化的传承课堂。燕麦、青稞、荞麦、小麦等作物的种植,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不同地域的农耕智慧。老师现场讲解作物特性与种植要点,学生们分组协作完成翻土、播种等工序,在汗水中感悟“粒粒皆辛苦”的深意。玉米种植过程中,师生借助直尺等简单工具,确定不同品种的种植间距,并认真记录种植步骤,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种植中。

蔬菜种苗种植区则充满生机与探索,芹菜、豆角、茄子、黄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种苗的栽种过程中,学生们化身“小农夫”与“小科学家”,他们记录种苗生长数据,分析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在种苗生长的过程中,学生们还将每天利用课间,观察记录蔬菜种苗的生长变化,了解叶片数量、茎秆高度等生长特征,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彰显地域文化与创新实践。枸杞、艾草、苦水玫瑰、芍药等作物的种植养护,让学生学习传统技艺,了解药用与经济价值。老师向学生介绍枸杞、艾草等作物的用途和价值。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心地将枸杞幼苗、艾草植株移栽到指定区域,认真完成浇水、培土等工作。

沃土课堂多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

学校以“N+1”学科融合为特色,创新实践路径,推动学科知识与劳动教育深度交融,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语文与劳动的融合,聚焦文化浸润。学校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层设计并有序开展系列活动:一、二年级以绘本故事《小麦,你从哪里来?》为载体,引导学生了解农耕知识,激发阅读兴趣;三、四年级通过朗诵与春天、农耕相关的古诗,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五、六年级开展田园诗歌创作活动,锻炼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表达能力,使其在笔墨间感悟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数学与劳动的结合,聚焦实践应用。学生们手持卷尺,对班级责任田的长和宽进行精准测量,进而计算土地面积,并通过查阅资料,结合作物单位面积平均产量,预估班级责任田的总产量,真正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而农具模型制作环节,则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空间思维,实现数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的有机统一。

学生充分运用课堂所学,开展自动浇水装置的创新设计与淘米水研究。在设计自动浇水装置过程中,通过对水位感应、水流控制等原理的探索与应用,实现农作物灌溉的智能化;在淘米水研究中,分析其成分对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影响。这些实践不仅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兰州市第二十二中学

学生们打造校园“宪法艺术馆”

宪法主题学具作品。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阵地,近日,兰州市第二十二中学“大思政课”建设中心、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创新开展宪法宣传活动,组织学生创作百余件宪法主题学具作品,将教学楼长廊打造成为沉浸式“宪法艺术馆”,让法治教育从课本走向生活实践。

在创作活动中,同学们化身“宪法小使者”,将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用品设计。书签上,一笔一画书写着宪法的核心条款,配以精美的图案,既美观又实用,让人在阅读时随时能感受到宪法的力量;天平模型则象征着公平正义,学生们在制作中深刻体会到了宪法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性;海报和手抄报,则是学生们发挥想象力的舞台,他们用色彩斑斓的画面、简洁明了的文字,将宪法的精神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还有团扇、宣传手册、碗碟……每一幅作品都是对宪法精神的独特诠释。

一块块展板,就像是一个个宪法知识的窗口,师生驻足观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相互讨论,宪法宣传学具成了连接知识与情感的桥梁,让宪法教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黄霞说:“作为一名初中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我认为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就在于要用心灵唤醒心灵,用信仰去唤醒信仰。思政课不应该是简单的道德说教,一定是要把思政课跟学生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只有当我们在孩子们的心灵中种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的时候,教育才真正地发生了!”

目前,这座由学生自主设计布展的“宪法艺术馆”已成为校园法治教育新阵地。

文·图丨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