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产业生态让创新更美好——深圳“机器人谷”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22:39:00    

4月初,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新一代智能力控协作机器人,在精密装配、复杂打磨、焊接、医疗自动化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在越疆科技创始人刘培超看来,企业快速发展与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形成聚集效应息息相关。“公司成立至今搬了5次办公室,始终在同一个街道内部辗转,就是因为看重这里的产业生态。”

地处深圳阳台山南部余脉和塘朗山之间的谷地,沿着留仙大道、深圳地铁5号线分布,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机器人上市企业在这个“谷”里成长壮大;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不断崛起;近10所高校形成强劲“智核”,上百家支撑机器人产业链的经营主体持续集聚。

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当前,一个“机器人谷”在深圳逐步成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应用的示范区之一。创新要素在“山谷间”加速流动,碰撞出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的火花。

从越疆科技总部所在的南山智园往北,不到1公里,就到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5年,越疆科技就从这家科研机构牵头建设的中科创客学院成功孵化出来。

“从中科创客学院的一个工位开始,从拿到深圳市第一笔100万元资助开始,越疆科技努力实现视觉、控制、驱动等关键技术的自研,从第一台样机到实现批量生产,不断打磨、优化、突破,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刘培超说。

像越疆科技这样的创新企业与邻近的科研机构、孵化器长期进行产学研合作,从地理上直观地展现一个创新生态系统的蓬勃生命力。

2024年6月26日,在位于深圳市南山智园的优必选总部,工作人员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测试。新华社记者毛思倩 摄

在深圳“机器人谷”,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科研机构,面向前沿攻关,拓展技术边界、转化最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说,该院今年以来建成了“科技成果超市”,把最新成果摆上“货架”,为科学技术与市场需求之间搭建了高效的成果转化桥梁。

在深圳“机器人谷”,科技企业在产业和市场的风浪中搏击、成熟壮大,不同定位的企业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态位”。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优必选机器人已经进入汽车工厂“打工”;在关键技术领域,雷赛智能的高性能伺服电机大幅提升了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在核心零部件领域,速腾聚创的光学模组性能国际领先,让机器人能够更好地感知世界……

在这个“机器人谷”里,全球创业者逐梦未来。在西丽湖人才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富有艺术气息的休息区,院士团队工作室错落分布。

西丽湖人才服务中心运营负责人孙金梁说,中心目前有55支团队入驻,其中65%是周边高校转化而来,35%从海外引进,依托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帮助人才走好“从0到1”的创业第一步。

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运波在深圳“机器人谷”创业近10年,其公司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今年春节在泰山“出圈”。

他说,10年创业遇到不少挫折,深圳“机器人谷”积累的完善供应链、产业链,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匹配资源,这对机器人企业成长至关重要,也是他能坚持10年不放弃的关键。

来自深圳市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深圳聚集了2267家人工智能企业和1000余家机器人企业,2023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1797亿元,2024年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增加值53.48亿元,同比增长11.2%。

随着深圳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深圳“机器人谷”正不断提升创新能级。

用于拍摄水下打斗的精彩场景,推动深海渔场智能化检测转型,为水下救援发挥更多助力……从深圳“机器人谷”向东延伸,位于深圳龙岗的深圳鳍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通过“AI+机器人+行业”,探索水面到水下500米不同水深的应用价值。

“我们的产品已覆盖超100个国家和地区。”鳍源科技总经理张翀说,从深圳“机器人谷”眼观世界,“机器人大赛”的擂台正不断打响,中国机器人企业加快走向世界舞台。(记者陈宇轩、孙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