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双向赋能,知识产权和人工智能加速互融共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7:15:00    

两个身穿深蓝色卫衣和牛仔裤,头戴机甲头盔的机器人“夏起”伴随着音乐舞动;南京市知识产权数字发言人“宁小知”首次亮相,发布相关优秀案例……4月21日,2025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江苏·南京分会场出现的一幕幕场景生动展现了江苏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加速互融共进方面的创新探索。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正加速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知识产权在其背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人工智能技术也为知识产权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二者互相促进、同生共荣还将面对更多挑战。

专利领航,人工智能产业比拼“硬实力”

“你好,我是张丽云医生,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吗?”一块巨大的AI智能交互屏上,数字人医生正亲切地进行现场问诊。“我们还有数字人律师、数字人主播、数字人老师、数字人企业家等,已实现AIGC产品在10多个行业的商业化场景应用,在数字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南京硅基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硅基智能”)合伙人陈俐伶告诉记者,硅基智能全球首创AIGC数字人模式,迄今已为近100万人创作了数字人“分身”。

“我们的营业收入近三年年均增长150%,今年有望翻番。”陈俐伶表示,企业飞速发展的背后,是科技创新应用和知识产权在保驾护航。作为江苏AIGC人工智能的头部企业,硅基智能从创立之初就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构建了自己的战略布局,并且围绕大模型、数字人、语音识别、声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图像生成、数字人克隆技术、数字人交互技术等领域建立起完整的专利矩阵。截至目前,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39项,其中发明专利高达130项,覆盖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欧洲等关键技术主权区,为企业在全球AI数字人技术研发与应用角逐中的持续领先、进攻与稳健防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人工智能被列为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50条重点产业链之一,通用智能被列为江苏省“10+X”未来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江苏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提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等。

在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卓越教授、江苏国际知识产权学院院长戚湧看来,江苏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在科教和创新资源、产业基础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一点从4月21日省知识产权局、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共同发布的《江苏人工智能产业专利白皮书》中也可窥见一斑。该白皮书显示,江苏人工智能产业在人工智能硬件平台、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和人工智能关键技术领域均有大量专利申请。截至2025年4月9日,江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为12246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13110件,均仅次于北京、广东,居全国第三位。

“AI+”赋能,知识产权业迎来颠覆性变革

在知识产权为人工智能产业保驾护航的同时,人工智能也正在给知识产权业带来一场颠覆性的变革。专利申请被驳回、专利被竞争对手提起无效宣告、产品被诉侵犯专利权、专利运营价值评估……这些常见的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往往需要知识产权团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人工阅读、分析、比对。如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相关工作可以更加高效、科学地完成。一直深耕知识产权服务的智慧芽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下称“智慧芽”),近年就以AI为驱动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我们基于开源大模型,利用专利、审查意见和检索报告等进行继续训练和后训练,已对专利检索、专利对比、专利撰写、专利翻译等方面的产品进行了多次版本迭代。”智慧芽搜索与算法总监、首席科学家王为磊举例说,比如传统的专利检索主要靠专业人员以自身的检索知识、经验和技能来构建检索式,并不断对检索结果进行对比判断,再修改检索策略,从而提高精确性。智慧芽最近利用检索智能体把整个流程全面自动化,大大提高了检索速度和精度,整体效率提高了30%~50%。

戚湧介绍,南京理工大学围绕知识产权全链条,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从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方面构建了“6+1”平台。其中,全国首个专注知识产权服务的大模型系统IP-GPT,支持专利搜索、侵权分析、服务咨询等功能,为企业和研究者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智能问答服务。搭配上线的发明创造智能TRIZ专家系统、知识产权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和专利技术价值评估系统等数字工具,构建起一个具备创新发明、技术评估和管理咨询功能的“知识产权智能工作台”。

“未来5年,很多知识产权工作场景的初级工作可能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王为磊展望说。华为AI数据中心方案总监、人工智能产品负责人吴雷则表示,多模态大模型在处理知识产权相关纠纷和确权问题的准确率和泛化性方面都有提升,这一领域近年会快速成长。

双向奔赴,多方合力应对新挑战

“我们这个行业也很卷。”陈俐伶坦言,原来企业在行业内保持2~3年的技术领先就能实现领跑,但随着整个行业创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领先期现在已缩短到3~6个月。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发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至少需要2年,过长的专利审查机制周期显然已不适应行业创新速度的需求。对此,王为磊建议,开辟人工智能领域的特殊通道,缩短审查确权时间,助力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也随之而来。“人工智能创造或者参与创造的知识产权是否有法律授予的权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导致新一轮的数字鸿沟、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等,都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高度关注。”戚湧表示,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高价值专利的创造,同时也要充分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新挑战,努力实现人与人工智能和谐共生,让人工智能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为磊亦表示,当前亟须联合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共同成立一个专业机构,来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解决行业融合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此外,数据的流通、算法的维权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创新实现突破性推动。

4月21日,省知识产权局发布《2025年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方案》,其中提出要开展知识产权“护新”行动,包括推广《江苏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运用指引(试行)》,促进数据知识产权保护提质扩面;积极应对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需求,宣贯《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等。同时,实施知识产权智慧监管赋能行动,推动知识产权监管数字化转型,丰富江苏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探索人工智能在非正常专利识别、侵权违法风险监测、线索摸排、侵权判定中的应用,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垂直领域的大模型开发。

江苏经济报记者 杜颖梅 沈玉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