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们来看您了。”正值清明,84岁的南君亚指尖轻轻抚过墓碑上新描的金漆,阳光映照下,“浙江省地质调查所研究员先考南公怀楚之墓”几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他的父亲,正是被誉为“中国铀矿之父”的地质学家南延宗。
这一天,距离南延宗墓“消失”十年后,南家后人终于再次找到了它。
南延宗,一个镌刻在中国地质史册上的名字。1943年,这位浙江乐清籍地质学家在广西钟山黄羌坪的一次勘探中,发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因此被称为“中国铀矿之父”。此后,他预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地可能蕴藏铀矿,均被后续勘探证实。他的名字,也因此与中国核工业的发展紧紧相连。
1948年底,南延宗因身体原因携全家返回浙江休养,之后回到原浙江地质调查所工作,并将家人接到杭州。1951年,南延宗因病逝于杭州。
“父亲走时我才10岁。”南君亚回忆道,“记忆中他总是背着地质包远行,家里常年见不到人。”这份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影响了南君亚。受父亲的影响,南君亚也投身地质事业。
2015年,定居贵州的南君亚专程来杭祭扫,却因年代久远、环境变迁,在茫茫山野中遍寻不着父亲的墓。这个遗憾,成为老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牵挂。
决心帮南家找回墓地。
“我们不仅是在寻找一个墓碑,更是在寻找那个属于一个时代的精神。”吴永兴说。他们仅凭一张泛黄的照片和零星的线索,多次翻山越岭,却始终无果。
转机出现在今年2月。在浙江省地质院的协助下,他们终于在一片竹林深处找到了被泥土半掩的墓碑。夫妻俩第一时间拨通了南延宗的后人南君亚的电话。消息传来,南君亚当即决定:今年清明,一定要亲自祭拜。
4月3日,84岁高龄的南君亚在家人搀扶下,沿着山路缓步前行。他时而驻足辨认方向,时而轻声嘱咐女儿记清路线。当那座经过修葺的墓碑终于出现在眼前时,老人凝望许久,轻声说道:“爸,我们找到您了。”
祭拜后,南君亚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方盒,小心翼翼地装入几捧墓前的泥土。“我要带回贵州放到母亲的墓里,该让你们团聚了。”
当天的祭扫,同行的还有浙江省地质院工作人员、南延宗母校南京大学代表和浙江大学相关专业师生等人。在南君亚带领下,大家重温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地质“三光荣”精神。
“技术日新月异,但地质工作者的初心不能变。”南君亚对年轻一代谆谆告诫,“只有扎实基础,才能真正创新。”这番话,恰是对父亲精神的最好传承。
相关文章
新华社北京4月28日电 《参考消息》近日刊发文章《“飞书”追寻“血与火铸造”的友谊——杜立特行动大救援后人跨洋“寻亲”》。全文如下:今年3月,美国退役陆军中校托马斯·马西亚从一封来自中国上饶的电子邮件中,获得了一个让他欣喜无比的坐标。这是马西亚父亲参与二战的传奇战斗杜立特行动时,飞机在中国江西坠落点
2025-04-28 15:04:00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沈听雨 张苗 应忠彭温州,朔门古港考古现场,宋元时期的瓮城、道路、码头一览无遗。它与“世界古航标”江心屿双塔遥相呼应,让这座古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繁盛“再现”眼前。700多年前,一位中国使者周达观正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他前往真腊(柬埔寨古国名)的航程。习近平主席两次在署名文
2025-04-28 07:12:00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陈小慧 吴素红日前,几条“纽约市民凌晨5点排队两条街抢购中国全景相机”的帖子引发全网热议。当地时间4月22日,海外科技爱好者们在纽约地标建筑中央车站外排起长队,抢购一款能拍摄360度影像、自拍杆可自动“隐形”的国产“黑科技”相机。“引爆”海外的这款中国相机,来自深圳宝安区的
2025-04-28 00:32:00掌上春城讯 近日,新一届中国女篮在主教练宫鲁鸣的带领下抵达昆明海埂体育训练基地,开启为期28天的高原集训。...训练结束后韩旭、李梦、杨舒予、杨力维与球迷亲切合影网友:“瞬间变迷妹!好羡慕呀~”掌上春城记者:刘宇责编:黄璐编审:符亚丽终审:周健军
2025-04-27 16:40:00来源:【新湖南云】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4月27日讯(通讯员 黄华 阳宇杰 赵靓朵 李雅宣)4月23日下午,湖南科技大学黎锦晖音乐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讲座——“大国重器与人文精神”。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纪红建,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海牛”号》作者张雪云,湖南人民
2025-04-27 1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