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寿光】双王城寇家坞一村老党员崔鹏云、于瑞兰夫妇:笔耕不辍薪火相传 文字镌刻红色记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1 10:02:00    

在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寇家坞一村,有这样一对党员夫妇,他们有着59年的党龄,从潍坊学院退休后,他们并未选择安享闲适时光,而是拿起手中的笔,以文字为载体,致力于记录红色记忆、传播家乡故事与生活感悟,挖掘寇家坞的红色记忆,并出版了《红胡同》《诗词九十九》两本书。他们就是崔鹏云、于瑞兰夫妇。多年来,他们以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让红色历史和生活智慧在笔尖绽放光彩,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崔鹏云、于瑞兰夫妇。

书写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红胡同》:30多万字“抢救”寇家坞被遗忘的烽火

寇家坞,这个位于“渤海走廊”西端清水泊抗日根据地的村庄,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

“我从小听着这里的红色故事长大,20世纪80年代,我因公去省城济南,顺便看望了族三奶奶张玉英。三奶奶跟我讲起当年支持三爷爷于勋忱参加马保三领导的八支队的事情,三奶奶嘱托我,要将寇家坞的红色历史记录下来,不能被岁月掩埋。”于瑞兰说,自己是2015年退休,这一年正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当时,她翻阅各级报刊却寻不到家乡寇家坞的只言片语,而三奶奶的话再次萦绕耳边,于是,她决心用文字“抢救”这段历史。

“抗战时期寇家坞是坚强的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是老解放区,为革命胜利付出了很大代价。”三奶奶张玉英的话语,成为于瑞兰心中不熄的火种。2018年,于瑞兰与老伴崔鹏云踏上了《红胡同》的创作之路。那段历史已过去七八十年,史料稀缺,亲历者难寻。为了让书稿更接近史实,夫妻俩查询翻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近百户人家,采访了数百人次,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我整理初稿,老伴帮我润色成文,之后我再手抄整理,就这样反反复复。30多万字的书稿,我在稿纸上整理书写了5遍。每一遍都是对记忆的重新梳理,对历史的反复确认。”于瑞兰回忆,他们写书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电脑,只能选择最“笨拙”却最虔诚的方式——手写。那几年,她跟丈夫崔鹏云为了赶稿,经常每天只吃两顿饭,睡四五个小时。

从2018年仲夏到2020年寒冬,三载光阴凝于笔端,初稿完成后,于瑞兰第一时间将其送到“改革先锋”、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案头。“这本书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清水泊根据地上发生的故事,是我的三爷爷三奶奶把这些故事、资料留给我的。当时我跟伯祥书记汇报之后,他说‘要赶快把这本书写出来’。”于瑞兰回忆,对于书稿,王伯祥书记看了一个多月,给她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书中以真人真名、真事为基础,讲述了以张玉英为代表的寇家坞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故事。张玉英从宣传革命理论、发动妇女解放,到带领村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送郎从军、照顾伤员、挖抗日沟、为部队筹集物资等,她的事迹展现了寿北人民在抗战时期的英勇无畏与无私奉献精神。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红胡同》终于问世。“虽为小说体裁,但其主要人物和事件基本与史实相符。”于瑞兰将口述史料与潍坊党史资料反复印证,用跌宕起伏的文学笔触填补了地方史志的空白,让《红胡同》成为传承红色精神的鲜活教材。

“我们想让后人知道,寇家坞人在抗战时有多拼。”于瑞兰说,这是老党员对红色历史的交代,更是他们对初心的坚守。毛体书法新流派领军人物贺惠邦先生了解到《红胡同》的创作内容后,更是亲笔书写了书名并题词。

翻开《红胡同》,记者看到书中那条承载革命星火的“红胡同”跃然纸上:进步女青年张玉英在党支部书记于霄亭的引导下嫁入胡同,从此点燃了革命火种;她带头送郎参加马保三领导的八支队,动员群众毁家纾难购置枪支;当八支队两次将后方医院设在胡同,她率领妇救会干部组织群众收治120余名伤员;在“九六大扫荡”后的寒夜,她带领军嫂突击队在尸堆中寻找生还战友……

倾诉生活感悟,传递人生智慧

《诗词九十九》:99首诗词抒写银发伉俪的诗意人生

当《红胡同》的回响仍在耳畔,崔鹏云与于瑞兰这对银发伉俪并未停下笔耕。2024年,凝结两人人生感悟的《诗词九十九》出版。

这本诗集分为崔鹏云的风光无限、厚德泓智、辩证思维、欣欣生活、惜情重义、珍古收藏、逸闻趣谈及于瑞兰诗篇八个篇章。夫妇俩以诗词为媒介,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入其中,或是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是抒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或是展现对亲情友情的珍视,每一首诗词都饱含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我们生在炮火连天的年代,成长在充满希望的年代,奋斗在激情燃烧的年代,退休在衣食无忧的年代。”崔鹏云说,他们用诗词抒发了对时代的思考、生活的热爱、情义的珍重。

“回顾走过的历程,有美好的梦想,也有失意的沮丧;有取得成绩的欣喜,也有工作失误的挫伤。”年过八旬的崔鹏云、于瑞兰夫妇将数十载的奋斗与沉淀、欣喜与顿挫,淬炼成一行行平实而深邃的诗句。他们希望通过这些诗词,让读者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时,能够展开更有意义的畅想,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智慧,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这不仅是夫妻两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传承,让后人能够从他们的故事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珍惜当下,砥砺前行。(首席记者郑小菲 通讯员刘忠)

记者手记

伉俪齐心共铸信仰丰碑

“我们想让更多人知道寇家坞。”采访时,于瑞兰不止一次说到这个朴素的心愿。而今,初心已化为两本沉甸甸的著作。从《红胡同》的战火硝烟,到《诗词九十九》的岁月沉淀,崔鹏云、于瑞兰夫妇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党员的责任担当。当同龄人享受含饴弄孙的安逸时,他们伏在案头,让寇家坞的红色精神融入生动的文字,化作传承的星火。这不仅是一对老人的“银发事业”,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注脚——只要初心不改、笔耕不辍,岁月便会永远年轻。

两位有着近60年党龄的老党员,用他们的坚持和热爱,完成了从红色历史记录,到生活感悟分享的传承之旅。他们退而不休,以笔为剑,划破岁月的尘封,让寇家坞的红色故事得以流传,让生活的智慧得以传播,为社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我们身边当之无愧的榜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