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顺店社区:文明之花绚丽绽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7:44:00    

回民区通道街街道三顺店社区(以下简称三顺店社区),现有居民2476户,4960人,社区工作人员26名。三顺店社区副书记刘欢欢介绍:“三顺店的名字最早是个店名,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北上武川的必经之地有一个车马大店叫作‘三顺店’,寓意‘来顺、去顺、生意顺’。时光变迁,不变的是三顺店的名字,变了的是三顺店的面貌。伴随社区基层党建的不断加强,大家对‘三顺’作出了全新的诠释,即‘党风顺,社情顺,民意顺’,如今的三顺店社区呈现的是党群心相通、力相合、情相融的和谐社区面貌,为城市文明增添了活力。”

“党风顺”引领 让文明之花绽放

三顺店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实际行动与暖心关怀,全面开启帮扶行动,为近百名自闭症孩子及其家庭带来希望。

刘欢欢说,在帮扶自闭症儿童行动中,社区党委整合办公空间,开辟专属活动场地,配备桌椅、玩具和休息设施,给孩子们打造安全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广募志愿者,邀请专业老师,开设烘焙、舞蹈、非洲鼓等公益课程。助力他们打开心扉,学会用肢体交流。

三顺店社区党委辖4个党支部,共有在册党员151名,报到在职党员812名。多年来,三顺店社区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搭建“红色学习讲堂”,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模式,带领支部党员及辖区居民广泛开展各类活动325场。辖区8个老旧小区全部由党员牵头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实现了准物业管理,小区楼栋长、单元长70%由党员担任。设立政策宣传、民族团结等8个先锋岗位,加强对各族群众的政策宣传和法治教育,发现并有效化解邻里之间矛盾纠纷237起,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社区顺”服务 百姓乐享文明生活

在社区生活中,琐事繁杂,居民在面对各类手续办理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为切实解决居民的烦心事,三顺店社区积极推行帮办代办服务,打造家门口的“政务服务站”,让居民办事“零跑腿”或“最多跑一次”。

“小刘,我的手机一直黑屏,怎么也打不开,你能帮我看看吗?”4月15日,家住祥和小区三号楼的83岁张奶奶,拨打网格员小刘的电话,不到10分钟,小刘便来到张奶奶家,通过检查和了解,小刘发现张奶奶的手机可能是因为进水导致的黑屏,在征得张奶奶同意后,小刘将手机送到维修店维修,两个小时后手机顺利开机,张奶奶开心地拉着小刘的手表示感谢。

三顺店社区居住着汉、蒙、回、满等7个民族的居民,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8%。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社区完善了“三必清、三必谈、三必帮”流动人口长效服务管理机制,即对社区各族流动人口做到来源地清、暂住地址清、工作职业清;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每月进行一次电话交流,每季度进行一次见面谈话,每年组织一次座谈;就业困难必帮、办理手续必帮、生活困难必帮。社区党委创新性提出“出门一把抓,回来再分家”的服务新举措,采用网格“红蓝民情单”广泛收集各类问题,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98件。

“居民顺”生活 共筑文明和谐大家庭

“又要交养老保险了,可是我怎么也不会,你们能帮帮我吗?”近期,面对辖区王大爷等人的诉求,为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知晓率,三顺店社区随后展开了帮办代办服务,积极开展养老保险政策宣传与咨询活动,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让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刘欢欢介绍,帮办代办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居民详细讲解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参保条件、缴费档次、政府补贴、待遇领取等政策内容,并针对高龄、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代办服务,手把手指导线上缴费流程。“以前总觉得养老保险政策复杂,自己弄不明白,现在有工作人员帮忙讲解、代办,心里踏实多了!”体委小区居民王阿姨在办理参保手续后满意地说。

刘欢欢表示,为了让辖区居民共享幸福生活,三顺店社区创新性地提出“社区蜂巢”理念,吸引内蒙古芸公益协会、呼和浩特十方缘等35家社会公益组织入驻“蜂巢”,有效破解社区专业化服务力量不足的瓶颈,实现了公益项目和便民服务的有机结合。社区博爱公益学堂对78名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开展帮扶慰问;内蒙古芸公益协会开展“不让毒品进我家”禁毒宣讲活动百余场;内蒙古七色阳光公益联盟针对辖区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儿童以及发育迟缓的儿童开展“我是小小厨师长”特色烘焙课程和非洲鼓课程千余场。在社区的带动下,各族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也感受到了社区服务的诚意。

文明单位作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火车头”,立足公益、结合本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面向社会、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传播文明理念。近年来,三顺店社区围绕“服务为民、奉献社会”,从细处着眼、从微处入手,以“绣花”功夫做实工作细节,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将文明社区创建和社区精细化管理等工作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发扬“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优良传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强理念、聚合力,让精神文明既“走”进居民生活,又“住”进群众心田。


丨来源:青橙融媒(记者 马妍)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舒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