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4月8日电 (记者王绍绍)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4月8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
据了解,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这是我国第2次在南极实施3船分航段考察,“雪龙”号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2025年4月8日返回,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轮自2024年11月20日从张家港起航,2025年1月23日完成考察任务,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目前正在执行罗斯海联合航次,预计6月完成考察任务返回上海。
考察队抵达昆仑站。自然资源部供图
考察队克服陆缘冰融化、密集浮冰等多重困难,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的物资和人员卸运任务,在南极半岛、宇航员海、普里兹湾、阿蒙森海、罗斯海等海域完成综合调查监测和国家“五大类”科技项目,在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昆仑站、泰山站、格罗夫山等区域完成了工程与保障能力建设、陆地和沿海生态环境调查、内陆与航空调查、国际合作等任务。
考察队在南极开展作业。自然资源部供图
本次考察重点完成了三项工作:一是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任务,在我国南极考察站首次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积极践行“绿色考察”中国理念。同时,首次开展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也是我国首次实现南极三站越冬;二是持续开展调查监测与科学研究,通过航空调查填补了我国中山冰雪机场至恩德比地、格罗夫山、查尔斯王子山和伊丽莎白公主地沿线冰盖区的基础数据空白,首次在阿蒙森海成功采集长重力岩芯等;三是组织多国实施罗斯海联合航次考察,继续实施多国参与的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和中俄钻探项目,参与金砖国家合作的环南极考察,广泛开展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
考察队在南极开展作业。自然资源部供图
本次考察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开展的重要科学考察,在技术方法创新、我国自主研发极地装备的规模化应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作业时间、区域跨度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为未来执行大规模、高强度、国际化和跨学科的极地综合考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我国和国际社会深入研究南极快速变化、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南极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文章
赶在九三阅兵前夕,美国通用原子能航空系统公司对外发布消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YFQ-42无人作战僚机,已于8月27日顺利完成首次试飞。其新闻稿中不乏高调表态,称这一成果“意义非凡,堪称历史性突破”。从时间节点来看,选择9月前完成首飞的考量不难推测,若等到九三阅兵之后再公开首飞消息,其所谓的“突破性”很
2025-09-09 00:21:00为切实保障生产流畅性与连续性,有效规避设备运行风险、提升整体生产效能,东周窑煤炭大同有限公司精准对接同发东周窑煤业检修周期,组织开展为期三天的全厂检修,以“高效协同、应修必修”为原则,在短时间内完成关键设备维护,实现检修与生产无缝衔接。本次检修聚焦“短平快”攻坚,统筹推进全厂各重点区域的专项任务。在
2025-08-28 19:36:00韩国政府部门8月2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韩国2024年单人户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占韩国家庭总数比重超过40%。韩联社援引韩国行政安全部数据报道,2024年,韩国家庭总数为2411.9万户,较2020年增加约100万户。其中,单人户数量2024年首次超过1000万户,占韩国家庭总数的42%。20
2025-08-28 19:32:00西宁至成都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在施工中钢绞线断裂,事发时多名施工人员在现场作业8月22日3时10分许,中铁大桥局西成铁路11标项目部尖扎黄河特大桥在施工中钢绞线断裂,事发时多名施工人员在现场作业。青海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晓军,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东川第一时间赶赴省应急指挥中心视频调度救援工作,罗
2025-08-22 11:58:00渔船满载而归。千帆竞发去开渔,鱼虾满舱丰收归。16日,福州迎来开渔。18日,“开渔第一网”海鲜上岸了!18日上午,伴随着渔民的吆喝声,闽连渔运61998等渔船陆续靠泊连江黄岐国家中心渔港码头。船舶刚停稳,渔民们顾不上休息,便立马投入紧张的卸货工作中。他们通过人工接力的方式,将一笼笼、一筐筐新鲜的渔获
2025-08-19 0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