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甘肃生态环保行】民勤探绿:沙漠边缘的生态治理奇迹与防沙治沙密码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春燕
这里曾因风沙肆虐、生态脆弱而被视为“沙漠孤岛”;
这里自然条件极为严酷,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
这里曾因风沙侵袭、土地荒漠化严重被视为“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
……
然而,6月7日这天,当“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2025年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记者团一行驱车抵达民勤县红崖山水库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祁连山雪峰倒映在25平方公里的碧波之中,坝外麦草方格与绿洲林带交织成网,曾经肆虐的风沙在此止步,这座亚洲最大沙漠水库正以“沙海明珠”的姿态,诉说着民勤人70余年战风沙、护绿洲的生态传奇。
“沙海明珠”红崖山水库。栗佐平 摄
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沙漠水库的“生命之源”密码
红崖山水库始建于1958年,是民勤境内唯一的地表水调蓄工程,是支撑、保障调节灌区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核心水利工程。这座三面人工筑坝的“蓝色丰碑”,曾因水资源匮乏陷入“沙侵水浊”困境。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以前,水库每年蓄水量严重不足,下游耕地灌溉主要依靠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生态恶化,沙尘天气肆虐。”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回忆。
为破解困局,民勤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通过景电二期延伸工程,累计引入黄河水超16.9亿立方米,并完成水库加高扩建,库容从9930万立方米提升至1.48亿立方米,创造了“沙海蓄碧水,荒漠润良田”的奇迹,保障了灌区60万亩耕地灌溉和生态用水需求。
不仅如此,面对持续的水资源压力,民勤县将水库生态治理作为核心任务——
加强库区周边环境治理,依法整治“散乱污”企业,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减少面源污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入库水质;
在水库周边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封沙育草,铺设草方格沙障,构筑绿色屏障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库区微环境,提升生物多样性;
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实行严格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并加强公众节水宣传教育。
……
如今的红崖山水库,年供水超1.5亿立方米,不仅保障了灌区农业生产,更成为阻断了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合龙的“桥头堡”。
阳光下的青土湖碧波荡漾。
治沙模式创新:从“人海战术”到“科技赋能”的跨越
在距离红崖山水库110公里外的青土湖腹地,大大小小的湖泊宛若瀚海明镜,微风吹过,一丛丛芦苇尽情摇曳。很难想象,65年前,由于青土湖的完全干涸,这里成为民勤县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为了让青土湖重现碧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民勤县就投入到治沙抗沙的战斗中。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10年,干涸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重新焕发生机。如今的青土湖水域面积由2010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27.65平方公里,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
近年来,民勤县积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广“大穴整地积沙+人工造林”“工程固沙+低密度造林+种草”等治沙模式,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08万亩,建成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3万亩。
据全国优秀公务员、民勤县林草局副局长姜莉玲介绍:“民勤县先后探索总结出插风墙、黏土沙障、草方格等10余种固沙新材料,传承提升‘母亲抱娃娃’治沙模式,组装推广‘双眉式草方格沙障’‘工程固沙+低密度造林+种草’‘光伏治沙’等技术,推动治沙从‘人海战术’向‘科技赋能’转型。”
民勤治沙技术历经三次迭代:从上世纪50年代“插风墙、封柴湾”的“土法固沙”,到80年代“前挡后拉、四面围攻”的工程治沙,再到如今“无人机飞播+智能灌溉+新材料应用”的科技治沙,一代代民勤治沙人不断探索创新,着力构筑起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腾格里沙漠西缘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绿洲边缘防风固沙控尘林草带“三道风沙阻击防线”,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而民勤奇迹的书写,少不了“勤勉坚韧、不畏艰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防沙治沙精神,更离不开“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
从1950年万人誓师动员大会到2025年环绿洲林带闭环,75年来,“铁姑娘治沙队”“红领巾护林组”等治沙典型传承至今,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截至目前,民勤县累计完成工程治沙130万亩,封沙育林草325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61万亩。
民勤县采用治沙新技术。
绿色屏障闭环:380公里“长城”的生态守护
大巴车行驶在民勤绿洲边缘,一条总长380公里、总面积215万亩的环绿洲锁边林带如绿色长城蜿蜒伸展。
“这是民勤人民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姜莉玲介绍,林带建设始于1950年“插风墙、护农田”的零散防护,依托“三北”工程逐步系统化,2025年通过“退化林修复+补植补造”等方式,全面完成锁边林带“最后一公里”集中攻坚,实现全链条闭环,形成“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边缘固沙造林、内部农田林网”的立体防护体系。
林带内,樟子松、沙枣等乔木构筑防风骨架,梭梭、柽柳等灌木锁住流沙,沙米、苦豆子等草本植物涵养水土……环绿洲锁边林草带的闭环围合稳固确保了民勤绿洲的生态安全,是“三北”工程标志性成果,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鲜活样本。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风起沙飞不见天’,现在水有了、草绿了,空气都清新了!”西渠镇火坎村村民陈天华的感慨,道出了民勤人的直观感受。如今,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西大河等昔日“飞沙走石”的大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探索出一条适合干旱荒漠区人沙和谐共生之路。
全国第六次荒漠化调查显示,民勤荒漠化面积从90.34%降至88.18%,沙化面积从75.81%降至75.57%,实现“双缩减”,成为我国北方防沙带的“生态标杆”。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从红崖山水库的碧波到青土湖的湿地,从锁边林带的葱郁到治沙产业的兴旺,民勤以“勤朴坚韧、久久为功”的精神,在沙漠边缘书写了“人进沙退”的生态奇迹。这里的每一株梭梭都是防风固沙的“战士”,每一寸绿洲都是世代传承的“勋章”。当记者团离开时,夕阳下的林带泛着金色光芒,那是生态之光,更是希望之光。
相关文章
7月10日,记者了解到,作为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仙游县总医院迁建项目的内装修工程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标志着新院区全面启用进入倒计时。仙游县总医院新院区占地238亩,总建筑面积达15.1万平方米,包括4层的门诊医技楼及急救中心、15层的住院综合楼、13层的综合楼、4层的传染楼,项目规划床
2025-07-11 20:46:002025年7月3日,随着《敕勒歌》的悠扬旋律在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上空回荡,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65支传统音乐表演队伍齐聚于此,以“原生天籁韵 民歌中华情”为主题,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交融乐章。而这场音乐盛宴的舞台——敕勒川草原,不仅承载着千年诗歌的壮美意境
2025-07-09 08:03:007月8日上午,备受关注的闵行区浦江镇召稼楼“城中村”改造项目迎来关键节点。作为区域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工程——召稼楼公建配套一期工程实施启动,此次一期工程包含首批四条道路和一期水系工程的建设。这标志着召稼楼“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进入加速阶段,召稼楼区域面貌提升与功能完善迈出实质性步伐。开工现场据悉,市
2025-07-08 14:17:00本报讯 记者康科峰报道 在休渔期间,张某某多次驾驶“三无”船只在大连市南部海域使用禁用网具捕捞水产品,共计捕捞八爪鱼1519.5斤,价值31908元,由韩某某收购并对外出售。法院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追究张某某、韩某某的刑事责任。大连市人民检察院对二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二人根据专家意见修复生态,如果
2025-07-08 07:42:00来源:【中国教育报】2.3万余人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已聚集2.3万余人的校企导师队伍2100多名首批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生将于7月毕业67名首届专项试点硕士中,已有67名学生用创新性成果申请学位3年前启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即将迎来“小成”时刻。6月17日,卓越工程师培养现场交流推进会在重庆举行
2025-06-19 15: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