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敕勒川都市草原:天边就在眼前 中国原生民歌节唱响北疆生态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08:03:00    

2025年7月3日,随着《敕勒歌》的悠扬旋律在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上空回荡,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65支传统音乐表演队伍齐聚于此,以“原生天籁韵 民歌中华情”为主题,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交融乐章。而这场音乐盛宴的舞台——敕勒川草原,不仅承载着千年诗歌的壮美意境,更以“都市草原”的独特魅力,让“天边”的辽阔近在眼前。


“天边就在眼前”:都市草原的诗意重生

  “天边”曾是人们对草原的遥远想象,而今天的敕勒川草原,却让这一意象触手可及。随着京呼高铁全面贯通,北京至呼和浩特最快运行时间压缩至约两小时。那些苦于京津冀酷暑又向往自由天边的游客们,从都市的钢铁水泥丛林能轻松地切换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场景之中。京津冀游客清晨还在都市的格子间忙碌,中午就能在呼和浩特享用美味的羊肉烧麦,午后便已策马草原,感受“穹庐笼盖四野”的恢弘意境。这种“天边就在眼前”的文旅体验,不仅打破了传统草原旅游的时空限制,更以“零距离自然”的稀缺性,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卖点。

  敕勒川生态草原不仅是生态屏障,更融合了体闲旅游、文化体验、会议研学等功能。2025年夏季,敕勒川草原成为呼和浩特系列文旅活动的重要会场。7月3日,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的开幕演出在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盛大开启,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盛会,更是一次文化对话。本次民歌节参演人数近400人,年纪最大的85岁,最小的仅9岁,充分展现艺术的代际传承;江南水乡的高邮民歌与蒙古族长调在草原上交相辉映,诠释“天似穹庐”下的多元。会场旁,全国最大的蒙古包——呼和塔拉会议中心巍然矗立,与远处的阴山轮廓相映成趣,仿佛《敕勒歌》中的“穹庐”再现。

  生态草原:草原治愈力的精致表达


2025年5月1日起,敕勒川草原观光线正式开通。紧密串联璀璨景点,打造集自然风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专线,让游客们坐着公交就能领略绝美草原风光。敕勒川上无人摆渡车全面升级,圆滚滚的蓝色车身,跑起来像块移动的吐司面包,这就是敕勒川草原的新晋网红——无人摆渡车。它可不光是可爱,大脑里还装满了高精度地图和自动驾驶算法,手机预约即停。敕勒川的大型实景演出——《千古马颂》也是非常亮眼,作为内蒙古艺术剧院打造的文旅融合驻场演出,截至2025年7月已运营10年,累计演出超680场,接待国内外观众约60万人次,已然成为内蒙古演艺的一张璀璨“金名片”。青资云川酒店与《千古马颂》的场地和赛马园区紧密相连,不仅能与马亲密接触,还能不出房门,纵观云海日出、落日余晖和璀璨星空。敕勒川太阳广场排列组合20多个固定摊点,游客们可以尽情品尝奶茶、烧烤、奶酪、牛肉干以及酸奶等丰富的草原特色美食,还能换上精致的蒙古服装,实现在草原当一天牧民的旅拍体验。敕勒川草原正以一场全要素的旅游迭代,颠覆人们对草原游的刻板印象。可以说,敕勒川草原不仅仅是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依托“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维度创新,这片曾因《敕勒歌》闻名天下的草原,如今成为北疆文旅融合的先锋试验场。

  天边,从未如此之近

  如今的敕勒川草原不仅是生态修复的典范,还是文旅体验快速发展的草原度假区,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快速迭代。景区通过悬空步道、观光自行车等低碳游览方式,让游客既能沉浸式感受草原的浩瀚,又不会破坏生态平衡。热气球升空、蒙古族旅拍等新业态,则进一步强化了“天边”的视觉震撼——当游客在50米高空俯瞰草原与阴山轮廓,或身着传统服饰定格于勒勒车旁,那句“天似穹庐”的古老诗行,便化作可感、可拍、可分享的现代文旅记忆。

  清晨还在北京,傍晚已赤脚奔跑在敕勒川草原的落日长风中——这正是高铁时代为都市人重构的“地理奇迹”。随着高铁出行的便利性,“下班即出发”的周末自由行占比激增,让都市人真正实现“错峰拥星入眠”。“比京郊游更近,比心理诊所更治愈。”来参加2025年中国原生民歌节的北京白领林慧在朋友圈晒出对比图:左图是早高峰地铁拥挤人潮,右图是敕勒川草地上扬起的旗帜,站在敖包山眺望,夕阳把草浪染成金红,突然理解什么叫‘天边就在眼前’。”

  从生态修复的典范到都市休闲的热土,敕勒川草原重新定义了人们对草原的想象。当民歌节的旋律随风飘荡,当游客在绿毯般的草甸上驻足,那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老诗行,正以最鲜活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在这里,天边,就在眼前!





丨来源:文旅中国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