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铁皮房、土操场,这里有一座“筑梦”摔跤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17:59:00    

新华社石家庄5月12日电 题:铁皮房、土操场,这里有一座“筑梦”摔跤馆

新华社记者杨帆

下午放学之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五尧乡南沟头村的一处院落便会热闹起来。孩子们一个个背着书包跑进来,在房前一排小书桌前坐下,6点左右写完作业,他们就能开始摔跤训练了。

这座院落里有一片6亩的土操场,一个300多平方米的铁皮房,都是村民白鹤江由一个旧工厂改造而来的。操场上摆满了旧轮胎、大石锁,各种由传统农具改造而来的训练器械,铁皮房的角落里堆满了跤衣。

“我出生在一个回族摔跤世家,从四五岁开始就跟着父亲练习摔跤,主练保定快跤。”69岁的白鹤江说。

1977年,白鹤江被选拔至河北省专业队,转练自由式摔跤项目。退役后他回到家乡做生意,但传承摔跤技艺,成了他心头久久的牵绊。

“大概是在2010年,我的孩子们陆续成家了,肩头的担子轻一些了,就想着把摔跤捡起来,免费教村里孩子们摔跤。”白鹤江说。

历经3年时间,白鹤江自费十多万元将村里一个废旧工厂进行了改造,在2013年春天建成了摔跤馆。

当教练,教孩子,自此成了白鹤江的“主业”。

从一开始,家里人就很支持白鹤江“免费教孩子们摔跤”的想法,但村里也有人担心,不要学费,会不会坚持不下去。

现实和想象确实有所不同,在摔跤馆成立初期,愿意来学的孩子并不多,坚持下来的更少,险些浇灭白鹤江的热情。

“每天放学练两小时,寒来暑往不间断,很多孩子受不了这种苦。有的练了三五天走了,有的练了半个月走了,有的甚至练了半年走了。”白鹤江说。

打印招生宣传单,骑着自行车到周边村子和学校去宣讲,前前后后跑了附近十多个村子……陆续有更多孩子来到了摔跤馆。除了本村的孩子,还有附近南辛庄、北辛庄等村子的很多孩子,都加入到了摔跤的学习中。

甩石锁、推花砖、拉滑车、翻轮胎,尽管器械简单、环境简陋,但白鹤江手把手教授摔跤运动的基本功和专项技术,让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表现明显提升。

今年8岁的孙晨珺家住保定市区北二环,摔跤馆在南二环外,两地相距40多分钟车程。每天放学,妈妈李敬彩都会送她过来,到了摔跤馆,孙晨珺便停不下来,如今她能一口气做10多个引体向上,提起30公斤的石锁。

李敬彩说:“之前一直没有让她练过体育项目,我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找白教练的。孩子很喜欢,已经坚持8个月了,身体素质增强了,精气神也不一样了。”

“只要肯练,就会有变化,这没有捷径。”白鹤江说。

在习练摔跤的过程中,很多孩子们懂得了坚持与拼搏的可贵,在摔跤道路上越走越远。近年来,在白鹤江的教导下,这里先后走出3名运动健将、8名一级运动员、7名二级运动员,孩子们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赛事中摘得200多枚奖牌。

在摔跤馆北面有一排瓦房,房间里陈设简陋,但非常整洁。记者看到屋内三面墙上挂满了白鹤江带着孩子们去往各地参加比赛的合影,桌上放着多座奖杯。

这是时间的印记,见证着老人多年的坚持。

白鹤江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摔跤,接触摔跤,喜爱摔跤,我觉得现在还不是‘退休’的时候。”(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