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亚男
近年来,花朝节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节日,逐渐重回大众视野,并且热度逐年攀升。在山东济南,2025年第四届花朝节联动全城十余处公园景区、乡镇街道,活动从3月中旬持续到5月初,“赏花经济”成为泉城春色的生动注脚;在上海静安,花朝节与城市半马赛事联合举办,将运动场景“植入”花海,同时还引入二次元IP,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文化体验新场景;在重庆璧山,启动了果蔬采摘、生态观光与艺术体验相结合的“田园花朝节”,助推乡村振兴……花朝节的火爆出圈,引领“春日经济”持续升温,构成文化与经济双向赋能的生动实践。
绵延千年的风雅传统
花朝节相传为百花生日,又名“花神节”,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花朝节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代迎春神、祭春神的习俗,至唐武则天时期开始盛行于贵族女性之间。宋代市民阶层崛起,随着市井文化的高度繁荣,花朝节在民间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堪比元宵节的民间大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宋元以降,民间花朝节俗与花神信仰逐渐结合起来,花朝节又被赋予“百花生日”“花神生日”的寓意。明清两代花朝节俗臻于极盛,成为上至庙堂、下至草野普遍欢度庆祝的娱乐性节日,花神的形象也十分深入人心,在《牡丹亭》《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花神的形象描写。
花朝节的传统习俗很多,除踏春赏花外,还有簪花、扑蝶、挑菜、晒种祈丰、制作花糕等。花朝节寄托了古时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诠释了中华文化中绵延千年的风雅传统和浪漫情怀。“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是对旧时江南民间庆贺花朝风俗盛况的生动写照。然而清末以后,由于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和社会动荡,花朝节渐趋衰落,不复古时盛况了。
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花朝节重又焕发新生。从最初汉服爱好者的小众自发集会,到当下规模盛大的汉服巡游、花神评选等系列活动,古老的花朝节已然绽放出全新的时代光彩。如今在全国各地,花朝节已经成为融踏青赏花、文化体验、新潮消费等诸多元素为一体的春日盛典。
“一朵花”唤醒一座城
惠风和畅,万物复生,每一枝绽放的鲜花都是春天写给大地的颂诗。以花为“媒”,花朝节有效激活城市消费经济“一池春水”,加速转型成为多元业态深度融合的城市文旅经济新增长点。这背后折射出花朝节对当下社会情感诉求、审美取向与消费偏好的“精准拿捏”。
花朝节触达了集体内心情感诉求。当春日渐暖,社交媒体上“一万次春和景明”的刷屏不仅抒发着网友对美的热爱和“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希冀,更是传递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花朝节无疑为这种春日独有的昂扬风尚提供了一个情绪表达的端口。汉服彩衣裙袂飘飘,民俗体验古风盎然,文化市集融合了文艺情调和市井烟火,这一切都与花红柳绿的春日美景相得益彰。漫游其间,得享浮生闲情雅致,既有效纾解了平日的生活压力,又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奇的心理。对于年轻人而言,传统节事活动还创造了新的社交场景,通过线下参与、线上打卡分享等培养了新的社群情感记忆。
花朝节顺应了国风盛行的审美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岁月淘洗所形成的独特意蕴和东方美学,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密码。如今“新中式”审美成为时尚前沿,日益塑造出一种返本开新的审美生活方式,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花朝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于无声处唤醒了每个人文化基因中的认同和热爱,撬动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花朝节的火爆正是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春日样本,它通过对古典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表达,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为快节奏、同质化的平凡生活注入了诗意和美感,亦回应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流行趋势。
花朝节契合了人们的消费偏好。“该省省该花花”成为当前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消费态度,“消费降级”的背后,其实是消费观念的“升级”,人们不再盲目追求“大牌”“高端”,而是更注重消费体验和性价比。为情绪付费、为爱好买单,“悦己消费”成为流行趋势。繁花盛景激发的情感共鸣能够转化为积极的消费心理,是推动“春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花朝节释放了“鲜花+”的无限可能,结合“非遗”“手造”“游艺”等多种元素进行创意新造,打造了更加开阔、多元的文化生活空间,丰富了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产品供给,提供了全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高度契合了当下流行的消费习惯和季节性的消费需求。
以文化赋能“春日经济”花样前景
游春赏花自古以来便是风雅之事,不仅花朝节是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化IP”,春日风物在中华文化中亦多是内涵丰富的意象化身。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入推进,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效应显著。通过文化元素来提升春日各类经济活动的品质、价值和吸引力,能够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度发力,助推“春日经济”一路繁花。
一是解码文化基因,强化春日文化标识。进一步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转化,将传统文化与游春、赏花等场景深度嵌合,让生态资源升华为美学符号,以富有辨识度和记忆点的春日文化标识开启关于春日的全新想象。一方面,通过文化科普、生态研学、民俗体验、趣味竞答等活动深化文化认知,让“走马观花”的游览行为变为“陌上花开缓缓归”的深度探寻。另一方面,以现代元素重构传统文化符码,打造“春日限定”文化消费场景和商品,提升消费品质,精准回应人们追求“生活仪式感”的心理需求。
二是讲好春日故事,重构文化消费体验维度。当“想你的风”吹出文旅同质化的尴尬困局,新疆阿勒泰的诗意栖居、山西古建筑的火热出圈显示了叙事创新赋能经济发展的强大能量,好故事才是最持久的消费“催化剂”。因此,应以叙事思维创新发展模式,比如通过融合地方传说、名人等各类文化资源,将美景串联为网状叙事空间,打造春日“故事宇宙”,人们可通过角色扮演、触发剧情、解谜游戏等方式参与其中,沉浸式感受地方文化。由此构建起人与自然生态、地方文化的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进而将春日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在地体验,使“春日经济”获得穿越季节周期的发展势能。
三是拓展多元业态,延展“春日经济”链条。近年来“文化+”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当其植入春日场景,能够释放出融合创新的乘数效应。比如,以“文化+美食”焕新传统餐饮业态,跟着《诗经》吃春菜、春日“漂亮饭”等热点话题提供了产品供给新思路;以“文化+科技”打造虚实共生的春日文化景观,虚拟现实技术使古人春日雅集与现代实景的叠加成为可能;以“文化+体育”唤醒春日活力,与踏青游园相结合,开发趣味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等等。充分发挥文化要素的整合拓展能力,推动“春日经济”从“看一次花”的短期消费向“玩一整天”的多元体验转变,从而带动从衣食住行到游购娱的全链条发展新动能。(孙亚男)
来源: 学习时报
相关文章
7月1日晚,《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第十三季演出100场庆典活动在西藏拉萨举行,800余名演职人员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共同庆祝和见证。13年来,《文成公主》项目紧随文旅市场发展趋势,不断推陈出新,打造出丰富多元的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图为《文成公主》大型实景剧第十三季演出100场庆典活动现场。李林 摄图为
2025-07-03 12:08:00据新华社消息,记者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获悉: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将于9月3日晚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将于8月至10月组织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
2025-07-03 10:14:00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刘喆2025年6月30日上午,建德市三江口畔的松口村传来阵阵清越笛声,由三都镇人民政府、三都镇总工会、三都镇团委、三都镇妇联携手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以“爱心托班”的形式组织开展的“山里有乐·乐润童心”新安小工匠暑期夏令营正式开班。这场以音乐为媒、文化为魂的夏日之约,通过文化特派
2025-07-03 09:33:006月28日,2025年贵州·晴隆布依“六月六”文化艺术节暨晴隆县“文明实践+村歌”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在沙子镇村歌大舞台举行。晴隆县与周边地区的近2000名布依族、彝族、苗族同胞载歌载舞,共享多彩的民俗盛宴。活动当天,身着民族盛装的布依族男女老少早早地在广场入口设下了拦门酒。悠扬的敬酒歌穿透薄雾,
2025-06-30 12:55:002025年6月19日至7月13日,东南亚顶级消费品盛会——雅加达博览会(JAKARTA FAIR 2025)在印尼雅加达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场汇聚全球品牌的行业盛宴中,格力以“GREE FOR GREAT”为主题携全场景低碳科技矩阵惊艳亮相,以技术穿透力与场景化解决方案,重新定义热带生活的舒适范
2025-06-30 1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