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山七院发布全国首部《中医禁食疗法专家共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8:09:00    

为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重管理年”部署,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七院”)于4月10日发布中西医结合减重新突破。中山七院中医科学科带头人秦鉴教授首创“膏脂归化学说”,并发布全国首部《中医禁食疗法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推动传统辟谷与中医中药结合,实现中医禁食疗法的科学化、标准化发展。

目前,中山七院已累计收治中医禁食疗法住院患者超5000例、门诊患者近2万人次,为肥胖及代谢性疾病防控提供“中国方案”。中山七院党委书记陈起坤表示,这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前瞻性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亦是中山七院在中医体重管理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首创学说

为中医禁食疗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陈起坤提到,秦鉴教授带领的中医科团队将“传统辟谷-中医中药-现代医学”深度融合,建立了标准化“中医减重门诊”,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中医禁食疗法专家共识》,并首创“膏脂归化学说”,为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理论依据。“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不仅克服了传统辟谷疗法的副作用,还实现了禁食疗法的科学化、标准化与可推广化,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这些成就,既是中山七院医教研协同发展的缩影,也是公立医院在‘健康中国’战略中主动担当的体现。”

秦鉴教授详细介绍了“膏脂归化学说”的理论创新。该学说基于《黄帝内经》的膏脂消长理论和传统辟谷养生文化,结合现代医学自噬学说,提出“水谷精微化生膏脂—阳化气消解脂浊”的动态平衡机制。秦鉴教授解释:“膏脂是人体储能物质,但过量堆积会形成阻滞血脉的‘脂浊’。通过禁食激活机体阳气,可促进脂浊逆转为膏脂,并进一步转化为气血,重建阴阳平衡。”这一创新学说不仅为中医禁食疗法提供了理论和科学依据,更被国际权威期刊收录,获学界认可。

破解传统辟谷痛点

技术迭代突破疗效显著

秦鉴教授介绍,传统辟谷疗法长期面临饥饿、乏力等副作用难题。秦鉴团队通过中西医结合手段,历经17年迭代研发,形成三代中医禁食疗法。

第一代:引入欧洲禁食方案,验证人体耐受性;

第二代:加入“加味苓桂术甘汤”,缓解饥饿、疲倦等阳气不足症状;

第三代:联合左旋肉碱注射,促进脂肪高效燃烧,基本消除饥饿感,被牛津大学学者誉为“Hunger-free Fasting(无饥饿禁食疗法)”。

秦鉴教授指出:“我们建立了‘四阶九步’风险评估体系,涵盖心肺功能、电解质平衡等32项指标,确保治疗全程可控。”

中山大学中医科刘桃丽副主任医师介绍,截至2025年4月,该院中医禁食疗法住院患者突破5000例,门诊患者近20000人次,肥胖、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明显改善,平均体重下降约4公斤/疗程(7天一疗程),且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

53岁的王女士(化名)经7天住院辟谷,其体重从62公斤降至58.1公斤,空腹血糖值从5.3mmo/L降至4.2mmo/L,整个过程无明显不适。“医护人员每晚组织健康宣教,还让我学会了科学管理饮食。”

中山七院展示的AI大数据平台显示,83%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6个月内未出现反弹。

首部《共识》发布

推动中医禁食疗法科学化规范化

作为发布会另一焦点,《中医禁食疗法专家共识》的发布引发业界高度关注。这份由中山七院牵头、全国23家三甲医院参与制定的文件,首次明确中医禁食疗法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操作规范。

《共识》将适应症细化为肥胖、2型糖尿病等6大类12种疾病,规定治疗前必须进行肝肾功能、生化指标等现代医学评估。根据共识,住院实施的中医禁食疗法分为缓冲期、禁食期、恢复期三个阶段,须在专业监护下进行。住院患者禁食期间每日摄入3-5升水,配合中药和适量运动;非住院患者可选择“门诊模式”,灵活适配现代生活节奏。

《共识》的出台填补了国内空白,为医疗机构实施中医禁食疗法、保证爱好者自我进行辟谷提供了安全、科学指南。“过去各地禁食疗法差异大,存在安全隐患。这份《共识》让‘何时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有了科学答案。”秦鉴教授强调,《共识》特别要求医疗机构必须具备实时心电监护和紧急干预能力,完全辟谷治疗时长一般不得超过一周,且需监测生命体征。

目前该《共识》已公开发表,并拟推动成为更权威的指南和行业标准,杜绝不规范禁食和辟谷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为提升公众参与度,发布会现场推出“AI智能减重微信群”。患者扫码入群后,可通过拍照识别食物热量,并由云端机器人提供个性化建议。现场演示环节中,AI系统精准计算出常见餐食的热量值,为患者减重提供助力。

采写:南都记者谢萌 通讯员刘桃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