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新观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谈丨文化新业态激活经济新动能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5:05:00    

《黑神话:悟空》以数字技术搭建东方神话世界,《哪吒之魔童闹海》用精心打磨的特效带来震撼视听体验,精彩的非遗技艺展示带动直播间销售额激增,云展览、云旅游等线上文化消费愈加丰富……

当传统文化资源插上科技与商业的翅膀,文化新业态、产业新模式、消费新体验不断涌现,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产业升级加速,文化赋能潮起。

文化新业态风生水起

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深刻改变着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行业快速发展。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48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3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83.5%。

持续攀升的数字,折射出文化新业态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文化经济崛起——

西安大唐不夜城流光溢彩,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盛唐气象;敦煌“数字藏经洞”,运用数字技术呈现敦煌文化的厚重与博大;中国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等文化“新三样”成规模“出海”……

游客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游览(2024年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数字艺术等文化新业态爆发式增长,形成新的消费场景和商业模式。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提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沉浸式体验经济盛行——

朱子衣袂随水波升腾,水幕豁然洞开,全息投影的摩崖石刻忽而蝶化,化作漫天荧光星雨……今年“五一”假期,山水史诗《月映武夷》首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演出落幕时,15岁的杭州学生陈雨桐意犹未尽:“以前见朱子是在课本里,看完演出我想去五夫镇看看他走过的路,体会先哲的心境。”

今日中华大地,正以“文化活化”为笔,在丹山碧水间勾勒出古今交融的画卷,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推动文化消费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国潮IP全产业链开发——

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火爆出圈,“哪吒”手办盲盒上线8天销售额破千万元,二次元“谷子店”遍地开花,中国潮玩在海外掀起“拉布布热”……

爆款IP何以成为“流量密码”?专家分析,文创产品持续“破圈”背后,是文化体验与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更是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

今年4月,在海南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非遗技艺与人工智能共舞、老字号与新锐品牌同台、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交融,国潮IP跨界创新浪潮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

观众在消博会上跟国产EX人形机器人互动(2025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当老字号拥抱新消费、非遗嫁接黑科技、地域文化碰撞国际设计,文化符号便转化为经济价值,更以开放姿态链接全球市场,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文化价值激活发展动能

春夏之交的莫干山,再次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目光。今年,首个以“文化赋能新消费”为主题的分论坛亮相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与会嘉宾发现,方便面开始从八大菜系里找灵感,“有传承”的中国茶出现在便利店货架,越来越多国货从“网红”走向“长红”……市场端的新潮流反映出供给侧的新变化:以文赋能已是大势所趋。

“文”火烹出“热”经济,激发消费新潜能。

热门演唱会门票“秒光”,演出经济成为“行走的GDP”;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小体量撬动大价值;“情绪消费”崛起,深受年轻人青睐……文化直接创造经济价值有了生动表现。

“冰雪暖世界”的“尔滨”、一“烤”成名的淄博、热辣滚烫的天水、“心灵故乡”阿勒泰……大城小市,呈现独特而生动的文化魅力。

日落时分,阿勒泰市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的山顶区域人头攒动(2025年1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以文兴业、以文化城,文化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底蕴。

文化消费新浪潮何以活力迸发、潜力无穷?专家认为,文化自信是根源,需求牵引是动因。文化新业态满足了个性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推动文化消费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

今天,丰富多元的文化新业态不仅是精神消费载体,更是通过“创意赋能+技术驱动+产业融合”重构经济生态的关键资源。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公示,拟增加装修管家等17个新职业和旅拍定制师等42个新工种。新职业、新工种既是产业变革的缩影,也是对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生动回应。

从网络主播、游戏策划到数字策展人,从民宿管家、研学旅行指导师到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面对如火如荼的文化新业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投入其中,为文化产业注入新活力,开拓发展新天地。

以“软实力”构筑“硬支撑”

文化新业态是传统文化产业在数字时代的“基因升级”,既延续文化根脉,又创造经济新增长点,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赛道。

如何让文化“软实力”更好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强化科技创新为引领。

在贵州苗寨,绣娘们不再仅靠针线谋生。她们通过AI设计软件生成纹样,用区块链给作品打上数字指纹,再通过直播间将苗绣卖到巴黎时装周。这一场景生动诠释了“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的化学反应。

当前,文化产业正经历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型,唯有以科技为杠杆,才能撬动文化产业的升级之路。

当良渚古城遗址通过元宇宙重现五千年前炊烟,当苏州评弹通过“全息茶馆”技术走向海外,当算法流中的水墨丹青短视频定义着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向,一幅幅数字时代的新图景徐徐铺展。数字化转型不仅保存文化根脉,更通过数据资产化、场景化应用,推动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创新引领下,文化生产力要素重构。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古老的技艺“破圈生长”,将最终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向“数智未来”的星辰大海。

观众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观展(2024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旭 摄

优化政策环境筑保障。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政策“保驾护航”,文化数字化按下“加速键”。

北京、上海等地出台“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支持数字文创、元宇宙等发展;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线上平台交易总额突破100亿元,推动文化数据从流通向创造跃升;成都印发首个“元宇宙”政策文件,提出到2025年相关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专家表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将极大激发全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培育复合型人才是关键。

文化生产是创造性劳动,核心在人,人才济济、人物辈出,文化才能繁荣兴盛。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浪潮,需要一支具备相应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作支撑。专家认为,应加快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文化人才队伍。

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文化之力赋能当下,更蓄势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