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特“蔬”的爱!11天全城爱心接力,130多万斤滞销包菜“包”圆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44:00    

来源:台海网

◆3月24日︽海峡导报︾封面

◆3月25日︽海峡导报︾封面

◆3月26日︽海峡导报︾封面

◆3月27日︽海峡导报︾封面

特“蔬”的爱!130多万斤滞销包菜“包”圆了

海峡导报率先发起爱心助农倡议,11天全城爱心接力换来菜农灿烂的笑容

台海网4月4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陈婧琳 文/图) “包菜已经卖出130多万斤,基本卖完了!”3日下午,翔安区新圩镇凤路村传来了一则让人兴奋的消息,村里滞销的包菜已经基本被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包”圆了!当蔬菜丰收遇上滞销困境,厦门人用实际行动诠释“包在我身上”的担当!

3月24日,海峡导报社在全媒体平台率先刊发了一则“厦门翔安区新圩镇凤路村上百万斤包菜滞销”的新闻,并发起爱心助农倡议,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当天,导报记者便接到126通来电,其中,有政府部门、大型商超、餐饮行业,有高校食堂、研学机构,也有热心市民,或致电询问收购事宜,或驱车直奔田间地头对接洽谈。

“先订5吨!”“给我们来10吨!”……3月25日上午,原本冷清的凤路村热闹起来,多家爱心企业驱车前来采购,一辆辆满载包菜的货车从田间直奔各大商超。不到24小时,这些包菜就陆续抵达了市民的“菜篮子”。

3月26日,高校助农采购车也来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3所高校联合发力,进入田间批量采购农产品。

“来颗包菜吗?‘包’甜的!”“买点包菜,帮农民渡过难关!”“爱心助农,一起出力!”许多厦门市民在朋友圈分享爱心助农倡议。“急求包菜食谱!”“包菜还可以怎么炒?”还有不少厦门市民晒出自己购买的包菜,探讨包菜的各类烹饪方法。

昨日,在凤路村的田间地头,是一片繁忙而喜悦的景象。不少菜农正忙着在地里收拾包菜的叶子,为即将种植下一季度的蔬菜做着充分的准备。大家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滞销菜”变身“暖心菜”,11天全城爱心接力,不仅为菜农们送去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更彰显了“爱心厦门”的温暖力量。

田间特写

菜农们喜笑颜开

“我家5亩地的包菜都卖完啦,真是太高兴了!”“我家的7亩(包菜)也全都被爱心人士买走了,真是感激不尽!”……

昨日,在凤路村的菜地边,菜农叶盼满脸笑容地告诉导报记者,他家共有5亩滞销包菜,已经全部卖出。他说:“辛苦了3个多月,今年市场行情不好,幸亏有大家来帮忙,感谢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感谢海峡导报!”

菜农叶场家也有5亩包菜地,这次全部卖出,叶场说:“真的要感谢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和购买,没有他们帮助,包菜可能就卖不出去了。”

同样感到欣慰的还有菜农陈浇花。她细数了种子、耕地、种植、养护等各项成本后表示,原本已经做好卖不出去的准备了,这次还好有大家前来助力,让她对未来的种植充满信心。陈浇花激动地说:“感谢所有前来购买包菜的爱心人士,大家的支持让我们农民看到了希望。”

目前,新圩镇凤路村的这批滞销包菜已基本售罄,还有零星包菜在田里,欢迎市民假期前来采摘。同时,新圩镇各村(社区)的蔬菜也陆续迎来丰收,欢迎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持续关注。

爱心接力>>>

3月24日

翔安区新圩镇凤路村上百万斤包菜滞销,本报率先发起“爱心助农”倡议,得到热心企业、市民热烈响应,导报记者一天就接到了126个爱心来电。

3月25日

爱心企业组团驱车直达凤路村采购。

翔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快检车开到田间对包菜进行检测。

3月26日

“爱心助农包菜”上架商超,市民争相采购,多所高校也加入爱心助农接力。

3月27日

美食博主在田间吆喝直播,外地企业也来采购。

厦大食堂展现包菜“花式做法”。

3月29日

台青志愿者加入助农队伍。

不少市民利用周末带孩子到村里采摘包菜。

3月30日

福建日报刊发报道《“暖心菜”6天卖出30多万公斤!》。

4月3日

凤路村的130多万斤滞销包菜被“包”圆了,菜农露出灿烂的笑容。

寻求破局

打造“产销共同体”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

翔安区新圩镇凤路村,一周时间,百万斤包菜从“丰收的烦恼”变为“甜蜜的果实”,暖城厦门书写出了动人旋律。

但是,破解农产品滞销,“救火式”的帮扶显然不是长久之计,长效机制才是“最优解”——在综合听取了各方建议之后,新圩镇酝酿搭建农产品“产销共同体”并投入试运行。

“产销共同体”,即通过村、镇、局等主管部门主导产前规划、产中指导和商贸流通,形成农产品全链条服务新体系,实现农业服务从“单点突破”转向“全局协同”。

产前规划

从凭经验到依科学,引导农户科学种植

“厦门的农产品供应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以厦门及周边的南方蔬菜为主;5月至11月则以外调蔬菜为主。”作为厦门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厦门闽夏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每年蔬菜交易150万吨以上。市场相关负责人王怀众表示,想要解决滞销难题,不能仅凭农户经验,可以用市场来影响生产。

对于供给侧这个关键点,翔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也有深刻认识。该局表示,今后他们会适当给予农户一些种植建议,引导农户科学种植,鼓励农户种植市场欢迎的新品种或特色品种,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其实,翔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下属的翔安区农林水技术推广中心长期以来都有在做农业技术推广和指导方面的工作,今后推广中心将加大频率且有针对性地为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帮助村镇制定差异化种植方案。“产销共同体”好像农业生产的“大脑”,让农业生产学会思考。厦门市软科学协会名誉会长王复基认为,这个“大脑”依据土地资源、市场需求等数据,为农户提供种植品类、规模建议,让“凭经验”变成“依科学”。

产中指导

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对接,供给和需求都更透明化

新圩镇农业资源丰富,全镇耕地面积达两万亩左右。在新圩镇三级调研员黄智杰看来,通过农产品“产销共同体”,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民闷头干、市场调节慢的粗放状态。

黄智杰表示,可以先建个微信群,以后再建专门的对接平台,多方成员可以共享实时的农业信息,例如农产品的产量变化、质量检测结果、市场价格波动等信息都可以及时分享,通过这个机制,农业生产全链条实现透明化。

此次新圩镇凤路村出现包菜滞销情况,也让翔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陈宁刚有了新思路。陈宁刚表示:“我们将通过定期推介农产品采收信息,例如每个月发布一次下个月即将大量上市的蔬菜信息,提前将翔安区各镇(街)的主要蔬菜品种、采收期及联系电话等信息进行推介发布,引导市场关注,让生产情况更加透明化。同时再给出相关各镇(街)联系方式,让对接更加高效。”

爱心助农倡议发布后,新圩镇吸引了不少采购商。镇政府工作人员吴文清对搭建“产销共同体”颇为认同:“我们可以先建立微信群,把每个村分管农业的村干部、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以及有需求的采购商集合起来、统筹起来,打通农产品的供需通路。”

产后促销

从单打独斗到销售大网,大型商贸流通纷纷入局

“产销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打破产销壁垒,引入电商企业、连锁商超,为农产品精准对接市场“提前一步”。

作为国内线上领先的销售渠道,京东超市率先响应,将利用供应链优势,与全国各地的产业带上下游深入合作,与多地的地方政府及商家紧密协作,构建起高效的产地直采体系,直接对接当地农户与农场,集合多方资源助力农产品销售,带动经济增长、厦门农户增收。

厦门“菜篮子”国有供应主渠道夏商,显示了国企的担当。厦门夏商民兴超市董事长潘虹,在包菜滞销的第一时间就表示要加入“产销共同体”,通过岛内外110家超市门店实实在在帮助农民。

还有线下门店约3000家的见福便利店,昨天一天采购包菜1.6万斤,董事长张利对“产销共同体”充满期待。在他看来,能提前对接农户、提前安排采购,可以实现蔬菜从田头直达货架,农业生产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

此外,还有元初食品、叼到家社区团购、高校后勤采购部门以及部分大型企业的食堂采购都已到位,一张覆盖农产品的线上线下商贸流通大网正在拉开。

新体系

从“盲人摸象”到供需零距离,消除信息差打通产销路

“厦门迫切需要建立农产品产销服务体系!”凤路村包菜滞销的第一时间,厦门市软科学协会名誉会长王复基曾这样呼吁。在他看来,整合生产指导、市场行情、物流调度等信息,打通农业产业的信息脉络,以信息通路重塑农产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元初蔬菜供应链事业部负责人吴俊杰也认为,“产销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产销之间的信息屏障,消除供需之间的信息差,企业与合作社、与农户无缝对接,农民不用愁销路,企业不用找产地,供需之间“零距离”。

一电商平台区域负责人直言,就农业板块的产业布局来看,厦门的农产品滞销数量看似庞大,但放在全国供应链系统里依然属于“小农”,产品类型、产能产量、产业配套都不占优势,这时候能有个“产销共同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由政府、农户和市场共同形成的信息共享、产销一体机制初具雏形,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有了无限可能。

翔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陈宁刚说,信息通了,销售渠道也就通了,农户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品种和时机,采购商则能直接联系产区,及时做出采购决策,农产品生产告别“盲人摸象”,农产品滞销的尴尬境地或不再有。

新思路

强化合作社打造特色产业,凤路村将申报“一村一品”

刚刚经历了从滞销到畅销的凤路村,已经感受到了“产销共同体”这种全链条服务模式的力量。借助这股力量,凤路村对特色农业有了新的思路。“我们接下来打算申报‘一村一品’,把包菜打造成特色产业,同时强化合作社的作用,发展包菜深加工产业。”站在凤路村的包菜地里,村党委副书记黄培踌躇满志。

黄培设想,未来可以开发包菜泡菜,用不同口味、不同规格的泡菜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将包菜加工成包菜干,方便储存和运输;还可以研发包菜汁饮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

厦门市农技协专家组成员杨森山也给出了建议,村里可以积极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重要标识,品牌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如果能建立起特色品牌,就可以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走得更稳、更远。

目前,针对凤路村包菜的“救火式”帮扶已接近尾声,从“丰收的烦恼”到畅想未来,“产销共同体”可能带来的预期令人兴奋。新圩镇三级调研员黄智杰表示,从小规模到大平台,需经过一段时间试行和摸索,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新圩镇酝酿搭建农产品“产销共同体”并投入试运行。

(海峡导报记者 孙春燕 陈婧琳)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

相关文章